联系方式

参展服务:高超  13668157824(V)
                               19108030718(V)
     西南医疗展 微信公众号

展会新闻 » 未来十年医疗走向如何?《未来医生白皮书》: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

未来十年,是我国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关键期,也将是我国数字医疗发展的黄金时期。

3月30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全球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的出版商爱思唯尔发布的《未来医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全球健康产业科技革命的重要引擎,也将重塑未来的医疗行业生态,并深刻影响临床医生的未来。

《白皮书》称,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医疗行业重大变革的前三大影响因素。未来十年,数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患者健康素养全面提升以及多元化医疗场景将是全球医疗发展的三大趋势,并将对医护人员能力提出全新挑战。

三大趋势

据了解,该《白皮书》是爱思唯尔开展的一项专题研究,基于对全球 110 个国家和地区近 3000 名临床医护人员的抽样调研,以及对全球多国权威临床专家进行的深入访谈。调研结果表明:

一、未来十年,数字技术将与医疗深度融合,数字医疗技术将为医护人员的诊疗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在多种数字化技术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备受关注。

全球80%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大数据将深度融入人口健康管理,科研数据、电子病例和医疗设备互联后采集信息的不断积累,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诊疗方案,提高决策效率。此外,全球56%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将更多使用由人工智能辅助的临床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实现更精准和科学的诊断和治疗。

“人工智能将有助于预测患者病情,患者可以输入症状,我们就可以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对他们的病情做出诊断。”美国一位资深临床医生表示。

数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深度融合,也对医护人员的工作能力带来挑战。

在此趋势影响下,精通数字技术、学习更多卫生经济学知识和注重医患沟通技巧(如倾听、同理心等),成为全球医护人员的共识,且中国医护人员对此的认同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二、患者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

《白皮书》显示,全球高达90%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与临床实践密不可分。作为医疗机构绩效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患者就医体验同时受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患者自身的健康素养两方面因素影响,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就医体验。

全球66%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随着远程医疗设备的普及、个人医疗和记录的完善,患者将更主动地进行自我健康管理,理解并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并能够积极地配合医生并实现最理想的治疗结果。同时,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也能够帮助医生和患者依据健康状况的变化,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推动医疗健康产业逐步实现从“专注于疾病治疗”向“预防、治疗和康复并重”转型。

然而,医疗服务场景的变革也对医护人员技能提出全新挑战。

伴随数字技术与医疗手段的深度融合以及患者健康素养的全面提升,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便利,提高诊疗效率。

《白皮书》显示,全球63%的受访医护人员认为,远程诊疗在未来将进一步占据主导地位。

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医生对远程医疗的态度更积极乐观。“过去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因此促进了远程医疗的发展。现在我们医院20%~30%的门诊咨询服务通过在线方式完成,占整个门诊收入的25%。”中国一家医院的临床专家称。

51%的受访者认为,远程医疗可能影响医生保持对患者人文关怀,未来医疗场景下医患沟通技能对于临床医护而言十分重要。

据了解,49%的受访者认为,患者可在更多场所获得多数医疗服务,而不是局限于医院、诊所。

如何应对新挑战?中国医护人员认为,为更好地适应未来多元化的医疗和健康服务模式,未来临床医生需具备的最重要的两项技能为数据分析能力(60%)和技术素养(48%),此外,临床知识(46%)、沟通技能(34%)等依然是未来医生的核心能力。

中国引领

过去十年,全球医疗行业发生了重大变革,而2020年以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变革。

从全球范围看,新冠肺炎疫情、慢性病(如心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和人口老龄化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医疗行业重大变革的前三大影响因素。

而从中国看,96%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绩效考核/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入住院时间、再入院率、候诊时间、患者满意度等)对临床诊疗有重大影响。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0%)。此外,92%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患者健康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医疗行业的进步,这一比例高于全球平均水平(86%)。

《白皮书》还显示,中国政府和公众对医护人员的认可度全球最高。

中国医护人员更认可政府在医疗领域的工作重点,不仅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比全球平均水平高47%。

中国医护人员对政府的评价更积极正面,且认为自己的工作获得了政府的认可,比全球水平高27%。此外,全球仅有半数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作获得了公众的认可,而在中国,这一比例比全球平均水平高14%。

值得一提的是,从全球视野看,中国有望引领从疾病治疗到预防模式的转变。

《白皮书》显示,84%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远程监测设备的普及将便于患者评估自身健康状况,这一比例全球最高。

此外,89%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主动查看个人医疗和健康记录的患者比例会更高。93%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未来的医疗服务将更关注患者的体验,这一比例也是全球最高。

中国医生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也是全球最高。77%的中国医护人员认为,预防疾病更重要,而重视疾病管理的患者也会获得更好的健康回报。

因此,《白皮书》认为,中国可以充分发挥医疗大数据的优势,推动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辅助的临床决策系统的开发和利用。

智慧医疗:我国医疗服务的新范式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医疗卫生政策,特别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医疗卫生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中就强调要发展以创新技术为基础的智慧医疗。

实际上,近些年我国在智慧医疗发展上,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其中包括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和面向医院的智慧管理。

而在具体应用上,通过就诊前的线上挂号、电子就诊等,就诊中的医疗影像、智慧病案等,就诊后的慢病管理、诊后随访等,构建了时间上的持续性服务体系,实现了空间上以患者为中心,突破物理边界,比如互联网医院。更重要的是,智慧医疗的应用还能满足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健康需求。

据了解,近些年,我国医疗领域发布了一系列聚焦人工智能、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远程医疗等关键词的政策,如《关于加强全民健康信息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制度加强智慧医院建设的通知》《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试行)》等。

不仅如此,大量医学人工智能产品实现了从研发走向应用。《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仅2020年和2021年两年,就有20余款涉及心血管、眼科、肺炎、骨科等多领域的医学人工智能产品获得了临床准入证书。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智能设备还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比如测温、消毒、AI医疗、疫苗研发等。

记者注意到,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及各部委发布的各项文件中,运用新技术发展智慧医疗被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强化信息化支撑作用”方面明确,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推进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医院建设和医院信息标准化建设。

此外,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印发的《“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就“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提出,深度运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慧医院,建设重大疾病数据中心。


    
返回顶部